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,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。全诗八句,前四句描写环境,后四句抒发情感。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,四个意象正是起、承、转、合的安排,层次井然,一气呵成,风格明快,情感深挚。前两句诗“庭中有奇树,绿叶发华滋。”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:在春天的庭院里,有一株嘉美的树,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,开出了茂密的花朵,显得格外生气勃勃。这是环境描写,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。但首句中的“庭中”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,而是深闺中的,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。于是,思妇就出场了:“攀条折其荣,将以遗所思。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,忍不住攀着枝条,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,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。以花寄情,揭示了诗歌的主旨——对远行人的思念。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,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。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,生活的圈子很狭小,不像许多男子那样,环境的变迁,旅途的艰辛,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;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,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,使人感到麻木。唯有气候的变化,季节的转换,是她们最敏感的,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,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,却仍然没有头。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,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。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,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,引发读者许多联想: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,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。也许,在整个寒冬,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,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,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。那时候,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,春日融融,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,执手相望,倾诉衷肠。可是,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,繁花满树了,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,不禁教人感到无限惆怅。再说,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,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:时光过得真快,转眼又是一年了!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,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,从鹅黄到翠绿,渐渐地铺满了树冠;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,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。她心中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,这种与日俱增的痛苦,更令人难以忍受。此时此刻,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,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。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,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。也许,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,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;也许,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,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,催促他早日归来。总之,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,蕴含着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。自第五句发生转折,进入第二个层次。“馨香盈怀袖”一句紧承上面“攀条折其荣,将以遗所思”两句,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。这花是“奇树”的花,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,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,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,寄托深切的思念,是再合适不过的。至于人物的神情,诗人虽没有明写,但一个“盈”字,却暗示着:主人公手执花枝,站立了很久。本来,她“攀条折其荣”,是因为思绪久积,情不自禁;可待到折下花来,才猛然想到:天遥地远,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。古时交通不便,通信都很困难,更不用说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。此时的她,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,久久地站在树下,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。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,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。“馨香盈怀袖,路远莫致之”两句简简单单的十个字,描绘了一幅清晰生动的画面;并引发读者进一步想象: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?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?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,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,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。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,她所爱的人儿,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?而如今,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?可曾遭遇到什么?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,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?不管她想到了什么,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,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。古代妇女的生活,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,唯有真诚的爱情,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。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,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!花开花落,宝贵的青春是经不住几番风雨的。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,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,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,以花来衬托人物,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。一方面,花事的兴盛,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;另一方面,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,那就是:花事虽盛,可是风吹雨打,很快就会落,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。在《古诗十九首》的另一篇《冉冉孤生竹》里面,有这样一段话:“伤彼蕙兰花,含英扬光辉;过时而不采,将随秋草萎。”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,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,红颜易老。这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。但是在《庭中有奇树》这一篇中,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是明白说出,而是留给读者去体会。诗的最后两句“此物何足贵,但感别经时”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,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。人生苦短,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,经不起时间的等待,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。这样的情感意绪,也许就如温庭筠在《望江南》中写的:“梳洗罢,独倚望江楼。过尽千帆皆不是,斜晖脉脉水悠悠。肠断白_洲。”一个个希望,一个个失望,到头来也许“红颜未老恩先断,斜倚薰笼坐到明”(白居易《后宫词》),也许“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”(《红楼梦·葬花吟》)。从前面六句来看,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,本来是极力赞扬的。可是写到最后,突然又说“此物何足贵”,未免使人有点惊疑。其实,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,正是为了后扬“但感别经时”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。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,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。但这一抑一扬,诗的感情增强了,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。诗写到这里,算结束了。然而题外之意,仍然耐人寻味:主人公折花,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,从中得到一点慰藉;而偏偏所思在天涯,花儿无法寄达,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;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。
天涯明月刀寄情天涯成就怎么样
“亭以雨名,志喜也.” 《喜雨亭记 》中的开篇第一句便直入主题,并无太多的铺陈衬托,一如苏轼之豪爽性格.想说什么,开口就说,想写什么,提笔就写.经历过人世的苦痛沧桑,见到过太多的物是人非,一切于他已是过眼烟云,用这样平实直白的笔法来表述是最为合适的了.现在他所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,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.在他看来,仕途的不如意反而能使他远离世俗凡事的纠缠,深藏于心底的善不允许他把玩权术,醉心于官场的和黑暗低俗.他就是这么一个人.有时候我们很庆幸,他虽然是一个官场上的失意者,却为学的创新树立了一座丰碑,也许他原本就要走这条路,他所表现出来的潜质已经决定了他属于这个领域:在文字中搜寻,进行灵魂的拷问,如果参与那庸人的游戏,简直是资源的浪费.在那里面,他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,也决定不了自己将要扮演什么角色.他只是一次又一次,一篇又一篇,试图通过笔和文章来宣泄自己的男儿情怀.所幸文学是宽厚的,包容了他那颗伤痕累累的心灵.就如一场春雨,在最需要的时侯出现.“于是举酒于亭上,以嘱客而告知,曰:‘五日不雨可乎?’曰:‘五日不雨则无麦.’‘十日不雨可乎?’曰:‘十日不雨则无禾.’‘无麦无禾,岁且荐饥.狱颂繁兴而盗贼滋轵,则吾与子二三子,虽欲优游而乐于此亭,其可得耶?’今天不遗斯民,始旱而赐之以雨,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与此亭者,皆雨之赐也,其又可忘耶?”民间疾苦的解除,给他带来的是慰籍,对百姓的关心,由此可见一般.而他自己呢?他何曾奢望过浇灌自己心灵的喜雨?与之相对应的《凌虚台记》 主要是抒发“废兴成毁”的感慨,而归结到“也有足恃者不在乎台之存亡”,慷慨悲歌,风格苍凉,充满了物是人非的喟叹,见不到一丝喜色.“物之废兴成毁,不可得而知也.”亭台楼阁固然辉煌壮观,但那只撑得一时的排场,几年,几十年以后,谁能保证他们的命运,失却了人的因素,建筑只不过是一种装饰,随着权势消亡,一切皆归于尘土,只有人的光辉思想永不磨灭.在他看来,这些奢靡之物只会堕落人的意志.一切超然于物外,使他的思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,这种思想,在他所创作的《超然台记》中表露无遗.
凡物皆有可观.苟有可观,皆有可乐,非必怪奇伟丽者也.哺糟啜醨,皆可以醉;果蔬草木,皆可以饱.推此类也,吾安往而不乐?
随着经历的事情渐多,超然物外,随遇而安的思想在他身上显得越发成熟.苏轼认为,如不能超然物外,则乐少悲多;如能超然物外,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,也有可乐的东西,苦中作乐,一切景语皆情语,这就是生活磨练赐予他的宝贵财富.愈经历风霜,愈显得披霜斗雪的可贵,一身傲骨岂可轻言弯折.大丈夫不是偏执狂,当入世时即入世,当人民需要我时,自是全力进取,个人之命运与国家之兴衰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.当出世时即出世,寄情于山水之间,落得逍遥快活.我心,只有山懂,水懂,在山水之间畅游,有物我两忘之境界.山之雄奇,水之柔雅,尽皆得以体现.落魄的外表下,隐藏着不巈的灵魂.他之广阔心胸,岂是那狭隘黑暗之官场所能容得下的.唯有山水,也只有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,才敢于接纳至高无上的情怀,就如游子找到了归宿,绝望之后喜遇知音,好一个默契相知,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.
《放鹤亭记》闲云野鹤般的心境表露无遗.其实,放飞的又岂只是一只鹤,乃是作者一颗怀才不遇,孤寂孤傲的心灵.放飞于广阔大地之间,黑暗庸俗的凡尘困扰,尽皆令人鄙视.出世,即是最明智的选择.庸俗的一切,远去矣.拍一拍翅膀,扶摇直上,给世人留下一个矫健的背影.“郡守苏轼,时从宾佐幕吏,往见山人,饮酒于斯亭而乐之.”并且称“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.”明显的出世思想包含其中.文章指出,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,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,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.作者想以此说明: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.文字间有世人所认为的消极情绪存在.我却不这样认为,出世还是入世,是积极投身于改革之中,还是悄然隐逸于世俗之外,不是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,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,光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,还得看当时的形势.当朝君主是否广纳闲良,文武百官是否清正廉明.倘若整个大环境污浊不堪,你徒有满腹经纶,纵有报国之志,只会撞得头破血流,垂头丧气杀羽而归,徒增得几声叹息.你的不如意反而给那些无聊的庸俗之人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.不如开开心心游山玩水去.山水之间的乐趣何其多哉.赏景之余,还可以根据前人的叙述,来一番实地考察,得出自己的结论.如 《石钟山记 》中曰“水经云:‘彭 逦之口有石钟山焉.’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.”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刨止响腾,馀韵徐歇.”二人皆”自以为得之矣.”苏轼却偏偏对他们的说法产生怀疑,仅通过推断,便觉得前人记述有疏漏失误之处.及止趁一次经过石钟山的机会,夜晚泛舟泊船绝壁的一段描写,淡淡几笔便点染出一个阴森逼人的世界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给分少啊,复制过来的,自己去看全本。
天涯明月刀手游中的成就系统共分为六大类,在这六大类中的寄情天涯成就怎么样呢?想必很多小伙伴们都还不是很清楚,接下来就让小编来带着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。希望能对大家起到作用。
天刀的成就系统分为六大类:
寄情天涯
寄情天涯分图鉴,星运,身份,奇遇等等。
寄情天涯比较特别,像奇遇,探索,身份,图鉴什么的都在这边,奇遇就是奇妙的遇见,任务基本只有一次,探索,图鉴,也有点类似收集任务,身份则有很多,身份另外分镖师、厨师、乐伶等,每一个身份都有各自的任务活动。
完成任务,自然也是获得不同的成就点。
天涯明月刀|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沃格号的签约作者“雪沫”
本文概览: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,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。全诗八句,前四句描写环境,后四句抒发情感。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,四个意象正是起、承、...
文章不错《庭中有奇树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》内容很有帮助